纪录电影《演员》 生动展现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

时间:2021-11-11 18:09:01阅读:2301
  图为电影《演员》海报。资料图片  以“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为切入点,聚焦于蓝、田华、于洋、金迪、谢芳、王晓棠、祝希娟、秦怡和牛犇等电影演员的纪录电影《演员》日前上映。 
<p><img src="//p2.cri.cn/M00/3E/F8/rBABCWGMbfyARl_tAAAAAAAAAAA809.400x559.jpg" alt="纪录电影《演员》 生动展现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为电影《<a target="_blank" href="/jilupian/yy54/" title="演员">演员</a>》海报。资料图片</p><p>  以&ldquo;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rdquo;为切入点,聚焦于蓝、田华、于洋、金迪、谢芳、王晓棠、祝希娟、秦怡和牛犇等电影演员的纪录电影《演员》日前上映。</p><p>  这部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出品,潘奕霖导演的纪录电影,以其特有的对话方式,呈现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从艺经历和生命感悟,是一部有情怀、有追求,兼具历史价值和现实关怀的电影史电影。</p><p>  《演员》的历史价值毋庸置疑。上世纪60年代,经过评选,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包括赵丹、白杨、张瑞芳在内的22位演员,被定名为&ldquo;新中国人民演员&rdquo;,观众称他们为&ldquo;二十二大电影明星&rdquo;。半个多世纪已过去,《演员》镜头里的每一位年逾八旬的表演艺术家,画面中的每一部特定年代的影片片段,通过有意味的剪辑产生新的叙事性及情感张力,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值得观众认真揣摩、反复回味。</p><p>  《演员》以演员为中心,精心搭建了一个导演与演员、演员与演员,演员与电影、电影与观众,以及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互动共生的叙事框架和情感结构,生动再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也深刻阐释了为谁而演、如何表演的命题。</p><p>  曾参演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a target="_blank" href="/zhanzhengpian/q16/" title="桥"><a target="_blank" href="/oumeiju/q3/" title="桥"><a target="_blank" href="/zongyi/q6/" title="桥"><a target="_blank" href="/zhanzhengpian/q7/" title="桥"><a target="_blank" href="/zongyi/q8/" title="桥"><a target="_blank" href="/haiwaiju/q17/" title="桥"><a target="_blank" href="/zongyi/q26/" title="桥">桥</a></a></a></a></a></a></a>》的于洋说:&ldquo;希望我们现在的电影也好,电视也好,还是要向生活看齐。&rdquo;祝希娟回忆自己学习表演的第一节课,就是&ldquo;演员的道德&rdquo;。电影《<a target="_blank" href="/zhanzhengpian/sgl1/" title="上甘岭">上甘岭</a>》中杨德才的扮演者张亮等人回忆,1956年影片主创来到上甘岭,看到战争的炮火让那里&ldquo;没有一块完整的岩石,没有一棵绿的树&rdquo;,想象到黄继光和战友们是如何艰苦卓绝地战斗,他们被深深震撼,明白了要用心演戏,而不是用技术演戏。王晓棠坚持用艺术形象说话,对角色投入最大的感情、对自己保留最大的冷静,&ldquo;表演上没有止境,只有好和更好,没有最好&rdquo;的话语掷地有声。</p><p>  尽管影片在镜头运动、画面组合与全片节奏等方面,还存在可以更完善之处,但总体上看,它改变了这类题材电影常见的全知叙事视角,使观众浸润在一种由演员内在气质与导演个人经验所构筑的影音世界和情绪氛围里,完成了一部纪录电影应有的使命,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怀。</p><p>  (作者李道新&nbsp;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p>
{topic var="news_list" tid="'.$info['news_id'].'" tsid="2" sid="2" id="zanpian" limit="12"}{/topic}

相关资讯

-->
--== 选择主题 ==--